业内人士:裁判作假偏向,关键判罚利己,小判罚偏向对方。

来源:24直播网

在7月14日,南方周末发布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赌徒当掮客:判决书里的假球产业链》。此文详细揭示了足球领域中踢假球的可能方式及其背后的复杂产业链。

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朱宏兴等人的判决书多次提及了涉案球员操控比赛的隐蔽手法。这些球员会采取前锋消极进攻、守门员假装扑球以及其他球员刻意减少有效进攻等手段,共同达成放水的目的。一位拥有教练员等级证书的专业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足球比赛的瞬息万变使得造假行为难以被辨别。例如,后卫在比赛中故意慢半步导致对方进球,这完全可以被解释为是对方速度太快。因此,即使是在行业内,也很难判断一场比赛是否为假球,除非有球员明显地自摆乌龙。

除了上述的隐蔽手法外,还有另一种被查处的假球方式。办案机关会调出队员之间的通信往来,从中发现他们使用的特殊暗号。比如,队员进场时带着绷带,拆下绷带就表示要放水,而场外观看直播的人看到这种暗号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此外,裁判作假同样难以界定,有经验的裁判会在关键判罚上偏向某队以完成任务,但这种偏袒并不容易被发现。这增加了假球的查处难度,通常只有当相关人员被捕后,才会由其自己供出真相。

中国足协在经历了一场“塌方式”腐败后,对领导班子进行了改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治假球问题。包括收回职业联赛裁判选派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裁判升降级制度等,同时还采取了高压整治假球的高压政策。已经有超过40名球员因此被终身禁足。

在2024年底的职业联赛专题新闻通气会上,中国足协副主席杨旭表示要“加大清理欠薪、欠款工作的力度”。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不少足球队员表示自己收钱踢假球是因为俱乐部持续欠薪而不得已为之。这也说明了假球的背后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为了根治足球领域的“假赌黑”顽疾,中国足协在未来的工作中将重点放在了打击假球问题上。这不仅需要严厉的执法和高压政策,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包括改善球员的待遇、加强足球文化教育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足球真正地健康发展。

热门标签

热门标签